家中有人罹患癌症,可能就是自己健康的一大警訊!國人的家族關係一向較其他民族來得緊密,基於生活和飲食習慣相近的條件下,一旦家族中有人罹患了肝、腸等消化系統疾病,家族其他成員罹病的機率就會大增,民眾對家族病史的了解和管理的重要性,絕對不能輕忽。

政府在民國73年開始為新生兒注射B肝疫苗,因此在73年以後出生的民眾,B肝帶原率大約只有1%;可是73年以前出生的民眾,不論男女,目前正屬中壯年,B肝帶原率卻高達15-20%,而B肝和C肝正是屬於肝硬化、肝癌的主要成因,這些民眾都是屬於高好發年齡的危險群。

大腸癌肝癌的成因之所以跟家族病史有很大關係,主要是同一家族,大家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甚至基因都是相近的,一旦一等親內有1人罹患這兩種癌症之一,自己罹病的機率就是其他人的兩倍,若父母親都有罹病的情況,那麼自己罹癌的機率就是其他人的四倍。因此家族病史不只是關係到患者個人,整個家族都會曝露在罹癌的高風險中,一旦家族中有這類病史,民眾最好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,因為預防癌症的最好方法就是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。

家族史:一、二等親(父母、兄弟姊妹、兒女)中有人罹患大腸癌,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;如果家族一等親成員很多都得到大腸癌,而且有些發病的成員小於50歲,則有可能是所謂的遺傳性非息肉群症結腸直腸癌家族,其罹患機會也很高。

 

溫和的癌症,篩檢率低壞大事

「如果想要靠症狀來發現大腸癌,得到的往往是悲劇!」大腸息肉不會有症狀,早期大腸癌也沒有症狀,一旦有症狀,大多已是治療效果較差的第3期或第4期了。

「大腸癌的腫瘤特性其實很溫和,從腫瘤長出來到出現症狀,需要非常久的時間(約5~10年),因此是最適合以篩檢方式及早找出病灶並處理,但可惜的是國內大腸癌篩檢涵蓋率實在太低了!」大腸癌如果可以早期發現,治癒率是很高的。但根據國民健康局2008年的篩檢成果,50~69歲民眾每2年曾做過糞便潛血檢查率僅11%。

 

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

在許多已開發中國家,大腸直腸癌是僅次於肺癌的第2號致命癌症;在台灣,1998年起,大腸直腸癌也已成為癌症死亡原因的第3位。

國民健康局研究認為,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,是大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。然而有人非常注重飲食養生,也經常運動,卻也得大腸癌;有些人年紀輕輕20幾歲,也得大腸癌,為什麼會這樣?其實,大腸癌的致癌原因並非單純的單一原因,而是由多重因素包括遺傳、基因突變、致癌物質、飲食習慣等交互作用綜合而成的。

 

降低危險因子,就是預防大腸癌

大腸癌的發生是因為大腸的細胞(通常是息肉內的細胞)發生不正常的變化,且增殖而失去控制。 雖然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預防大腸癌的發生,但可以朝降低危險因子方面去努力。

經過國內外諸多的醫學研究,歸納出下列大腸癌的危險因子,民眾必須特別注意:

1.年齡

此疾病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,但一般好發於較年長者,大多數年齡皆大於50歲。可以確定的是,年紀愈大者,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,增加癌變風險。至於男女的發生率則差不多。

2.飲食

大腸癌的發生與高脂肪(動物性脂肪)、高熱量、低纖維的食物有關,許多研究者正在陸續研究飲食與大腸癌發生的關係。

3.息肉

息肉是一個生長在大腸之腸壁內的腫瘤組織,有些息肉(例如增生性息肉)不會變成癌症,但是有些息肉(例如腺性息肉)會變成癌症。美國有研究發現,將息肉切除者與未切除者觀察7年後相較,息肉切除者得大腸癌的機率下降率可達76~90﹪。

4.肥胖與代謝症候群

過去研究發現,心血管疾病及肥胖者血液中的C反應蛋白(C-reactive protein,臨床上常使用的一種發炎指數)會上升,代表慢性發炎在動脈硬化扮演重要的角色,現在大腸癌也發現有這個現象,證實肥胖與慢性發炎,和大腸癌的形成有密切的關係。此外,罹患糖尿病、高血脂、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也會增加大腸癌罹患風險,而且有研究發現,代謝症候群者的息肉發生位置多在近端大腸(盲腸、升結腸、橫結腸)且在深處,這段大腸必須要做全大腸鏡才能檢查到,如果僅做一般所做的乙狀結腸鏡就無法發現病灶,易成為檢查的盲點。

5.個人病史

如果已罹患過大腸癌,極可能會罹患第二次大腸癌或腺瘤。也有人認為,卵巢癌、子宮內膜癌或乳癌的婦女,其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會提升。

6.家族史

一、二等親(父母、兄弟姊妹、兒女)中有人罹患大腸癌,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;如果家族一等親成員很多都得到大腸癌,而且有些發病的成員小於50歲,則有可能是所謂的遺傳性非息肉群症結腸直腸癌家族,其罹患機會也很高。

7.炎性大腸炎

炎性大腸炎包括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。潰瘍性大腸炎是大腸粘膜層的發炎反應,克隆氏症則是整體腸壁的發炎反應。這兩種大腸炎一旦罹病超過10年,形成大腸癌的機率會明顯的增加。

8.抽菸

有證據發現,抽菸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是非吸菸者的1.6倍,癮君子請及早戒菸吧。

 

有症狀,大多已不妙

大腸癌早期時通常沒什麼特別的症狀,即使有一些症狀出現,也不明顯,因此容易被人們忽略。大腸癌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下:

1.大便內有血(呈鮮紅色或暗紅色)。

2.平常排便正常的人,排便習慣突然改變,例如腹瀉、便秘或大便無法解乾淨的感覺。

3.腹部感覺不適(經常的脹氣痛、鼓脹、腹脹或痙攣)。

4.大便形狀較以前細窄。

5.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。

6.不明原因的貧血、持續的疲倦感。

7.腫瘤生長的部位不同,狀況也不同:

a.如果大腸癌發生在右側大腸部位,因該處糞便很軟,除非塞很滿,否則不會有症狀。一旦出現症狀,通常以貧血表現,血紅素會降低。

b.如果大腸癌發生在左側大腸部位,此處糞便硬,碰到腫瘤會卡住,因此會產生阻塞或血便,這種狀況假如內視鏡無法切除,必須開刀,若非常接近肛門,必須做人工肛門。

早篩檢早發現,治癒率其實很高

雖然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,但有明確的危險因子,現在有良好的篩檢工具(糞便潛血檢驗、大腸鏡或乙狀結腸鏡),也有良好的治療方法(內視鏡切除、手術),也可以透過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前兆病變(腺瘤),而使得大腸癌可以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,而且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。

 

大腸癌常見迷思

常常便秘,會不會易得大腸癌?

目前的研究顯示,便秘跟大腸癌一點關係也沒有,但是便秘常併隨有痔瘡出血,有些人會誤以為這是大腸癌的症狀。

嚴重便秘者,醫師會開立甘油球藥物通腸,但有些人會產生依賴性或使用不當傷到肛門,因此建議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多吃能促進腸胃蠕動的高纖食物,少吃精緻的米麵、肉等食物,並多運動促進腸道的蠕動。

宿便跟大腸癌有關係嗎?

常常聽到有人講「宿便」是萬病之源,其實西醫學上並沒有「宿便」這樣的醫學名詞,「宿便」只是好幾天沒有排出的糞便之俗稱。

有關大腸癌的眾多研究中,並沒有發現「宿便」跟大腸癌有任何關係,所以民眾不必因為擔心糞便積在腸內就會得大腸癌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川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